大有凉果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代中晚期新会凉果生产很兴旺,众多酱园大量生产陈皮梅、柑饼、霉姜等岭南凉果(果脯),销本县及广州、佛山、台山、开平、阳江、水东,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建立于清末光绪二十年(1894)的“大有”酱园,将新会凉果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大有凉果”著名度极高,成为岭南果脯的代表之一。
大有凉果代表性产品亚佗霉姜,相传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会城田心巷一位卖腌制凉果酸菜营生的驼子“亚佗”所创,是用柠檬汁、新会陈皮、子姜、红糖制成的姜糕,柔软甜滑、甘香松化且具祛风寒、健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嘉庆年间(1796-1820),新会各家酱园生产此品运销省港澳等地,成为名贵礼品。清末至今,以大有生产的为著名,远销港澳、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新加坡、加拿大和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1966年曾一度改名“新会霉姜”,1982年复名。
新会大红柑饼、新会糖子姜等也是“大有凉果”的代表作,用本地资源,创独有制作工艺,产品出口,深受欢迎。此外,陈皮梅、雪花梅、发财应子、甘草柠檬、贺年凉果等保留传统制作技艺与创新结合。
新会是水果之乡,资源丰富,为凉果的制作技艺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新会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凉果制作一大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区。“大有凉果”不仅仅是新会百年老字号,其制作技艺最具有代表性,也成为新会人集体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