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武同源。武功高强的人多懂医术,尤其是医治跌打损伤。在蔡李佛拳派始创的同时,形成了蔡李佛医药。蔡李佛拳是中国武术一大流派,蔡李佛医药也就如影随形,成为岭南近代一大跌打伤科医派,主要分布于两广、港澳以及东南亚。
蔡李佛医药始创人陈享(1806-1875),广东新会京梅人,七至二十九岁先后拜陈远护、李友山和少林还俗和尚蔡福为师,修习武术及医术。他学成后返新会,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家乡开办武馆,在县城开设“永胜堂”药店,传播拳术及行医。期间总结多年所学,钻研辑录传统医药学心得,编写武术训练教材。为纪念三位恩师,将武术、医药著作命名为“蔡李佛”,彰显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以后,蔡李佛医药随蔡李佛武术向四面八方传播。不久,陈享应清朝钦差林则徐邀请,往广州负责训练禁烟水勇。鸦片战争失败后,陈享重回新会,加强对门人的培训。1842年派出100多名男女弟子分赴两广各地开设44间武馆及带“胜”字号的药店。此后,太平天国运动,陈享弟子冯云山等众多蔡李佛人成为起义军的主要力量,蔡李佛武术、医药广泛应用于战场,得到了实战的检验和完善,尤其是中成药的发展达到了无比高度。
蔡李佛医药以蔡李佛武术为基础,与一般民间中医不同,掌握蔡李佛医药的是武师,他们武医兼修,长期“养气”“练气”、“调息运气”,擅长于运行内力,常用气功治疗的理念把经络打通,采取发气、导引、按跷、推拿与药物治疗配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和健康修复能力。
蔡李佛医药原以蔡李佛武馆为依托,武馆面向广大低层民众,低收费或不收费。各地正副“馆主”靠药店维持日常生活和开支,他们由新会京梅的“总馆”适时相互对调,组织比较严密。太平天国失败后,陈享及部分蔡李佛人逃亡到东南亚、美洲等地,蔡李佛武馆及医药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陈享晚年回国后,有意重建组织,无奈时过境迁,蔡李佛医药逐渐分散于民间,特别是民国时期,原“只许设店行医,不许江湖摆摊”的门规已不复存在。随着西医东渐,中医式微,蔡李佛医药濒临全面失传,几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