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木版神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木版神祃俗称“神符”,是通过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种木版画, 目前主要流传于会城、双水、崖门、三江、古井等乡间村落, 题材丰富,如《文昌公》《北帝》《关公》《龙母》《巧祖》等 30多种,其风格鲜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艺术魅力。
新会司前镇雅山龙安村是继佛山后在全省第二个发现的民间木版年画所在地, 而作为木版年画之鼻祖, 新会木版神祃在民间流传历史更为悠久, 影响更为广泛。它一般是民众向庙宇祈福后, 求得带回家贴在门口,多用作镇宅护家之用。由于新会各地 方言、习俗的差异, 对这种“符”的具体名称也不同。例如, 天马称之为“伯公符”,双水称之为“门神公”,七堡称之为“娘娘纸”等。 各地不一的名称, 正反映了新会木版神祃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虽然都是木雕版印刷, 但新会木版神祃承载和保留了木版年画所不具备的古老文化底蕴与内涵,以其独特性和原始性被誉为 “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在文化价值方面,新会木版神祃是新会民俗文化的标签之一, 也是五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 艺术价值方面, 新会木版神祃造型简练概括, 线条刚劲有力, 形象鲜明突出, 风格自由、粗犷、简拙而别有趣味, 流露出一种原 始的质朴感和乡土气息。在历史价值方面, 新会木版神祃提供了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史、美学史和印刷术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