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糍仔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泽糍仔是远近闻名的一种地方特色美食,它是利用当地特有材料用手工制作出来的可口点心。
据传,大泽糍仔始创于宋元年间大泽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厨娘之手。由于别具风味,成为大户人家祭祀及宴客之必备。后来,外传于世,厨娘后人等以此谋生,渐成地方特色食品,当地不少农家妇女也掌握制作糍仔的技艺。后来大泽糍仔成了当地茶楼的主打点心,特别是清明节拜祭祖先,大泽糍仔是大泽人惯用的最具特色的“斋菜”之一,必不可少。
大泽糍仔的用料一是糯米粉,选用上乘的“大糯”品种,传统是靠人工用“碓”将糯米舂成粉;二是馅料,主要是爆谷花,大泽人称之为“瓜卜”,传统用大铁镬炒制;三是花生油、蜜糖或麦芽糖等,将挑拣干净的爆谷花与煮熟的糖浆调和。料备好后,就要“打粉头”,粉头打得好,做出来的糍仔就绵软带韧,味美弹牙。粉头打好后,先搓成条状再截为短粒,每粒都揉成小球再压扁成饼状,放入馅料,包好搓圆。
大泽糍仔搓好后用油炸熟,金黄的糯米粉表皮包着泛白的二皮,二皮又裹着洁白的爆谷花,表皮又香又脆,二皮又韧又糯,“心花”芬芳甜蜜,糯香、麦香、花香在齿颊留连,馥郁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