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记腊味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腊味在抗日战争前就已驰名省、港、澳。据县志记载, 抗战前全县经营屠宰烧腊的商户有 80 多家,其中以苟记腊味最广为人知。
民国初年,新会人姚苟所制作的腊肠衣脆肉嫩、风味独特, 受到邻里乡亲的追捧, 于是就在会城开设“苟记”烧腊店。苟记腊 味一是用人唯才, 二是用料唯精, 产品在本地有口皆碑, 更行销 省港澳, 享有盛名。上世纪 50 年代转入公私合营,“文革”期间, “苟记”字号一度被取消。 改革开放后由何氏接棒传承,恢复“苟 记”品牌。经传承与改良发展,苟记腊味品类更加丰富,在各地 拥有多家连锁“苟记腊味专卖店”,产品行销中外,获“广东省名 优产品”“江门消费者喜爱、信赖的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苟记腊味今以腊肠为最盛名, 用料十分讲究, 遵循传承百年 的制作技艺。制作过程有清洗去脂、分隔切粒、拌料腌制、漏斗 灌肠、针板刺孔、扎草分段、索绳悬挂、炭炉烘干、剪草包装等9道工序,材料为瘦肉、肥肉、猪肠衣、天津玫瑰露酒、山西汾酒等, 不使用食品添加剂,腊味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 点, 口感咸甜,油脂满溢,独具“苟记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