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牛耳壳制作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江人称呼的“牛耳壳”,类似北方所说的“猫耳朵”。清朝 后期新会开始进口面粉,五花八门的北方面食文化渐渐在葵乡交 融、生根开花,“牛耳壳”便是其中一枝花。这种小吃长期在乡间流传, 尤其以三江做的“牛耳壳”最具知名度。
三江牛耳壳制作流程主要有 7 道工序: 备料—搅拌—压平— 混合—卷团—切片—下锅油炸。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 但道道工 序都考验着制作人的经验和水平。比如, 需要手工和面, 用传统 的竹升(大茅竹杠)压面;最重要的是刀切时必须快、匀、薄, 三者缺一不可, 切出的每一片牛耳壳都轻薄如纸; 再选用纯正的花生油或棕榈油炸制, 油炸的温度与时间非常考验师傅的眼力和 把控力, 之后用竹编簸箕进行沥油。
三江牛耳壳最初为年节食品, 小年夜用来祭祀和大年初一用作供斋之用。牛耳壳的颜色大多是褐色与黄白相间, 而三江牛耳壳跟其他地方不同, 为红色与黄白相间, 是为了配合过年的节日气氛。
三江牛耳壳早已名声在外, 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侨胞也将它带向海外,让这薄薄的一片牛耳壳,载着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