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12/15 热度: 4446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绵延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新会人融入血脉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如今,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正绽放着新的芳华。新会发布开设《新会非遗》专栏,带大家一一走近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新会高质量发展合力。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前油艇凸制作技艺
从古至今,每逢新年临近,司前一带家家户户都有做“煎对”的习俗,作为拜祭祖先的祭品之一。司前“煎对”跟其它地方的不同,其他地方的“煎对”像小球一样圆碌碌的,而司前“煎对”是圆形的,手掌般大小,有用纯糯米粉做的,也有用粘米粉加糯米粉做的。做“煎对”的时候,需要用糖水或糖浆来和粉。粉和好后,把粉团掰成拇指大小的粉块,搓圆并用手指压扁展薄,然后放到箪箕(竹器)上,待放满一箪箕便下锅油煎,底面煎至金黄色便可以上锅。
据说,古时候司前升堂村有一户汤姓人家,习惯用粘米粉加糯米粉来做“煎对”,粉坯做好准备倒油下锅时,女主人不小心,把油瓶的木塞弄掉到火尾灶里烧着,无法再用了。那个年代,食用油是很珍贵的,油瓶塞烧坏了,怎么办呢?在一旁帮忙的男主人见状,连忙拿起一块粉坯塞到油瓶上。
女主人继续做她的“煎对”,快做完的时候,男主人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个旧木塞,把原来那块粉坯换了下来,并随手放到油锅里。一会儿,只见油锅里出现了一个下大上小,形如葫芦的糍仔。男主人甚觉惊奇,连忙用筷子夹起塞到嘴里,但糍仔实在太烫,刚入口便吐出来,好在女主人手急眼快,用放在灶边的糖浆盘接住。
男主人受不了这个葫芦状糍仔的诱惑,再次用筷子夹起来。此时,沾在糍仔上的糖浆呈抽丝状,十分吸引人;慢慢放入嘴里,那种外脆内软、香甜爽滑的感觉简直让人无法抗拒。因为这种糍仔外形酷似油瓶塞,女主人便给它起了个另类的名字——油艇凸。
这就是司前“油艇凸”的由来!司前话属于古越语,很多字都是发侧一点的音,那时“艇”跟“瓶”是同音的,就好比石名“那邓”通常说成“挪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