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非遗㊹】三江牛耳壳:一个字,牛!
日期: 2022/12/16 热度: 4842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绵延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新会人融入血脉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如今,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正绽放着新的芳华。新会发布开设《新会非遗》专栏,带大家一一走近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新会高质量发展合力。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江牛耳壳制作技艺
在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
有一样传统美食是
三江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
必不可少的伴手小食,
它就是三江牛耳壳。
据传,牛耳仔(牛耳壳)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475-221年战国年代,由于当时各地战火纷纷,人人自危,一些小诸侯就互相结成同盟,共同抵挡外来的敌人,在诸侯会盟时,主盟者会割牛耳取血置于杯中,由主盟者执杯分给各诸侯,立饮为誓,以示信守,这种方式就叫执牛耳。在会盟后,割下的牛耳会被切成碎,再做成饼,分发给各诸侯带回自己的领地,这种饼就叫“牛耳饼”,后来人们觉得牛耳饼不好听,就改成了“牛耳仔”。这就是牛耳仔的来历。而新会人习惯把牛耳仔叫作“牛耳壳”。
刚刚炸透烘干的牛耳壳薄如纸张,
呈金黄色,
绘以艳红的螺旋花纹,
温热尚未消弭
炸好的牛耳壳轻盈透薄,
咬一口牛耳壳,
口感咸甜香脆,
让人回味无穷,
一片接一片地吃个不停,
是老少咸宜的小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