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3/01/03 热度: 4436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绵延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新会人融入血脉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如今,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正绽放着新的芳华。新会发布开设《新会非遗》专栏,带大家一一走近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新会高质量发展合力。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木版神祃
据载,广东木版年画至少有600年的历史,新会木版年画也曾一度兴盛,远近闻名。作为木版年画之鼻祖,新会木版神祃在民间流传历史更为悠久,影响更为广泛,至少有数百年历史。
木版神祃为单色套印木版画,是木版年画的一个分支。制作工具包括木版、刻刀、颜料、印画工具。制作流程是:用梨木或棠木雕刻出线版后,放置并固定好纸张和雕版,右手在雕版上刷色,左手将要印刷的神祃纸张准确套盖在已经刷色的雕版上,在神祃反面用毛刷推刷数次,左手掀起画纸即可。目前新会木版神祃共有题材约30多种,题材包括有《文昌公》《北帝》《关公》《龙母》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神灵如会城天马村《巧祖》、七堡村《林氏仙娘》等,展现了新会民间各镇丰富的信仰内涵。其中,谭丽芳创作的木版神祃创意作品《鼠年大吉》获江门市第二届“迎春民间工艺精品巡展”金奖。
新会木版神祃承载和保留了木版年画所不具备的古老文化底蕴与内涵,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重要价值。在文化价值方面新会木版神祃是新会民俗文化的标签之一,也是五邑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民俗艺术展现了新会独特的文化价值,突出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