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3/01/05 热度: 4401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绵延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新会人融入血脉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如今,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正绽放着新的芳华。新会发布开设《新会非遗》专栏,带大家一一走近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新会高质量发展合力。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和客家闹元宵
大泽镇同和客家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至今依然保留独特的客家民风民俗,其中正月十五闹元宵最具特色,当地村民有“元宵大过年”的说法。此风俗世代相传,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村,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闹元宵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拉开序幕。当日下午,各家的主妇们挑起用两个装着拜祭福仙娘娘的供品的篮子,来到村中空地上集中。随着阵阵鞭炮声、锣鼓声,醒狮起舞,聚集在一起的村妇们挑起罗格(篮子),依次排好队伍,在大空地上连续转几个大圈子。随后醒狮带引村妇们到后山上的仙娘庙去拜祭。傍晚,举行客家特色围餐晚宴叙乡情。晚宴后还有曲艺团、村民拉客家山歌等文艺演出。
元宵节当日举办庙会,热闹气氛更高涨。一大早,通往仙娘庙的山路上已是锣鼓不断、雄狮起舞,村民们抬着用红纸包裹着的大头烧猪,前往仙娘庙。此时,庙前挤满前来虔诚祈福的村民。祈福仪式结束后,村民们把烧猪抬回村里,分给每户一份,称之为“太公分猪肉”。留在家里的人也忙个不停,炒菜做饭,以便亲戚朋友随到随吃。大家边吃边谈,拉家常,叙乡情,互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项特色民俗活动,增加了节日喜庆,也增强了客家村民凝聚力。如今,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摄影爱好者等前来同闹元宵节,品尝客家艾糍、红糍等特色美食,又给本地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