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3/07/18 热度: 345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规定,今年我区再次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掌握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期区政府批准将陈皮酒制作技艺、同和客家艾糍制作技艺、沙堆粉条制作技艺、新会漆画、大鳌慈姑传统种植技艺、裹鸡子豆粽糍、豆沙月饼制作技艺、邵氏雕刻技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新会三江腊味制作技艺)、缠龙山桔种植技艺、古典家具吉祥纹饰、田金周家拳、紫云观武当太极拳、外用跌打膏药熬制、崖山庙会、崖门水蟹食俗、司前其面食俗这17个项目列为第八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予以公布。
第八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简介
一、陈皮酒制作技艺
过去,多数古井慈溪人以自制陈皮酒饮用。相传1945年,有慈溪赵氏族人在古井民生街开设民生酒家(后更名“大世界酒家”)制作陈皮酒。
陈皮酒主要是以新会陈皮和米酒加工而成。新会陈皮气香、味苦、性温,辛能散,苦能燥,归肺脾经,具有通温行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等功效。因此,采用新会陈皮制作而成的陈皮酒具有健脾祛湿、化痰止咳、舒筋活络等功效。
二、同和客家艾糍制作技艺
大泽镇同和客家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中客家艾糍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同和村村民都会制作艾糍,艾糍用糯米粉和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粉团,然后包裹馅料蒸制而成。艾糍除了甜糯美味,还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解毒等食疗功效。
三、沙堆粉条制作技艺
粉条在沙堆镇传承近100多年历史,是当地地道的传统美食。
相传在民国之初,国内战事频发,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野菜、竹薯、木薯等是当地民众的主要粮食。薯类含淀粉太重,长期食用自然地产生厌食,聪明的沙堆先辈通过不断尝试,历经千百次创新,终于成功将普通的竹薯、木薯等原材料经过十多个手工序,提炼制作成了今日的粉条,为地方后人留下了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特色美食。
四、新会漆画
新会漆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最早的雏形是漆装饰,据《新会县志》《新会乡土志》等历史文献记载,从宋代到清末,江门地区修建的祠堂、庙宇和寻常百姓家庭建筑、家居用品、木雕饰品等都用漆装饰、涂裱,它既是艺术品,又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新会漆画制作十分复杂多样,材料也多种多样,除了漆之外,还有金、银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常见的漆画制作流程分为六大步骤:一、制作漆板;二、涂刷底漆;三、定稿草图;四、贴金、银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五、涂刷色漆;六、抛光打磨。其特有的绘制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融民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匠心独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收藏鉴赏价值。
五、大鳌慈姑传统种植技艺
“大鳌慈姑”是新会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是大鳌镇“一村一品”代表性物产。它肉质洁白、饱满清甜、口感松化,是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在2022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大鳌慈姑品质优良,既因得天独厚的水乡地理环境造就,还有赖于传统种植技艺的口传手授、代代传承。
六、裹鸡子豆粽糍
据现存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载:“端午,早饮蒲艾酒,餐角黍,午后看竞渡。”角黍即粽子,至今双水镇仍保留“应节”裹粽糍的习惯,最深入人心的是裹鸡子豆粽糍,其馅料主要选用双水种植主要豆类品种之一的剥壳鸡子豆仁,区别于其他地区粽糍的绿豆、红豆,其风俗及制作技艺已有悠久的历史。
七、豆沙月饼制作技艺
豆沙月饼属于广式月饼,亦是目前流传最广的一种广式月饼。豆沙月饼由饼皮和红豆馅料组成。红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铁元素,可以益气养血,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缺铁性贫血。因此食用豆沙月饼又在一定程度上能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睦洲豆沙月饼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食用风俗至今仍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八、邵氏雕刻技艺
邵氏雕刻技艺起源于“木雕宰相”黄紫金,黄紫金1905年开始学艺从艺,最终成为中国木雕泰斗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三代传承人邵灯福等数十名徒弟来到新会,扎根新会进行雕刻技艺传播。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邵氏雕刻技艺融合本土广作家具雕刻技艺演变创新,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大胆创新创作,雕刻作品生动有趣且充分具备新会特色。
九、广式腊味制作技艺(新会三江腊味制作技艺)
民国初年,新会腊味已远销海内外,抗战前新会全县经营屠宰烧腊的商户达80多家。新会人制作腊味为传统广式腊味,其中三江腊味制作技艺更是独具地方特色,三江腊味采用本地优质土猪肉作为原材料,配以上乘配料和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腊味肉质鲜美、色泽诱人、口感极佳,成为广式腊味的经典代表之一。
十、缠龙山桔种植技艺
根据《新会县志》记载,缠龙山桔属芸香科,产于古井崖山慈元殿附近,它比别处山桔不同,茎部长有凸出皱纹,剥皮后稍加工宛如蛟龙缠身,故名缠龙山桔,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传说南宋末代的杨太后及帝驻跸崖山时,曾将龙袍挂于金桔树枝,因而该地所产金桔树有此形状,一般被用作制手杖或烟斗等工艺品。
十一、古典家具吉祥纹饰
吉祥纹饰是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常以花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寓意吉利、祥瑞。新会是中国古典家具之都,每年出产海量的红木家具,吉祥纹饰在家具上的运用,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作为传承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助力形成古、雅、秀、美、实的新会古典家具艺术风格,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十二、田金周家拳
田金周家拳又称快手洪拳,创于清末民初,当时武林界称此拳为洪头、蔡尾、北少林。拳法始自周龙,与其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被人称之“周家五虎”。周家拳流传广远,声名鼎盛,享誉武林达整个世纪,故称“周家拳”。
田金周家拳经历代传承,长盛不衰。现有习武学员170多人,以周家左棍、小洪拳、双头棍、九环刀、周家大关刀、伏虎拳、长板凳、锄头、梅花双刀、十字拳、万字拳、传统狮艺等为训练内容,以弘扬传承周家拳武术。
十三、紫云观武当太极拳
紫云观武当太极拳是由武当武术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刘清复(刘嗣传)于2002年到新会紫云观任住持后进行推广传承的。
自2002年至今,刘嗣传道长(刘清复)在新会传播武当太极拳已经20多年,编著了出版《武当三丰太极拳》《零基础学推手》等教学资料,紫云观武当太极拳促进当代人身心健康,已在新会开花结果,并融入新会地方文化,现累计已有成人学员500余人,青少年学员过千人。
十四、外用跌打膏药熬制
外用跌打膏药熬制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法。膏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而为民间所接受。膏药熬制及其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医学专著中均有记载。外用跌打膏药熬制在本地区传承约有数百年历史,膏药在新会及五邑地区,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价格亲民而获得了百姓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十五、崖山庙会
崖山庙会又称“国母诞”,由崖山祭祀发展而来,继而成为盛大的民俗活动。
新会崖山是南宋王朝最后覆亡之地,宋末行朝驻跸崖山时建有慈元殿、行朝草市;今遗存南宋杨太后陵、明清崖山祠庙群等。民间称慈元殿为“国母殿”,而每年农历四月廿七日杨太后诞辰日,民间称为“国母诞”,这一天,新会周边赵宋皇裔子孙及南宋遗民后代会组织到崖山隆重祭祀。
十六、崖门水蟹食俗
崖门还是新会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海洋水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水果之乡”之美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不少崖门优质本土物产,其中崖门水蟹尤为有名。从2013年开始,崖门镇利用吃水蟹这一传统习俗,升级为旅游美食节,在每年四五月份水蟹收获时节,适时举办“崖门水蟹节”——以水蟹为主题的美食活动,活动内容有地方特色节目表演、水蟹烹饪技艺展示、“蟹”摸表演、游客互动环节“啜、拼”水蟹、品赏水蟹等。
十七、司前其面食俗
司前其面的“其”通“旗”,寓意“旗开得胜”,“面”有“独当一面”之意;用司前传统方法煮制出来的各色其面,薄如纸片,入口爽滑,软而不糊。独特的口味加上美好的寄意,司前其面在过去曾是家庭喜宴的必备小吃。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及司前其面烹饪技艺的不断改进和流传,现如今,司前其面已经成为司前人宴请亲朋好友和外来客人的餐后食品,堪称酒席里的“点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