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客家艾糍制作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泽镇同和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刘、温、李、郭、吕、占等姓先祖先从南雄珠玑巷迁至鹤山,再由鹤山鹤城、共和、小官田等地的客家村迁此立村。自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依然保留着客家人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制作风俗和技艺,其中以客家艾糍最具代表性。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同和村村民都会制作艾糍,艾糍用糯米粉和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粉团,然后包裹馅料蒸制而成。村民们一般在春节前后,趁着空闲到本村附近的田地里,精心采摘艾草,并将采摘好的艾草洗净晒干备用。到了制作艾糍的时候,首先将晒干的艾草放在锅里煮沸5分钟去除苦涩味,然后将艾草用刀剁碎,与适量糖、清水一起在锅里煮成艾汁,艾汁与糯米粉混合,揉成柔软适中的粉团。粉团中捏出一小团,搓圆后再压扁,根据口味需要,选择放入自制的萝卜干、腊肉、红葱头等咸馅料,或花生、白糖等甜馅料,然后封口捏成三角锥形状。每只艾糍用龙眼树叶或芒果树叶等垫好,蒸10~15分钟即熟,放凉后吃口感更佳。
艾糍除了甜糯美味,还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解毒等食疗功效。村民制好的艾糍除自家人食用外,还馈赠亲友,以联络邻里感情。如今,村内的农家菜馆也会制作艾糍,供客人品尝。艾糍是客家人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结晶,对客家饮食文化传统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