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柑茶制作技艺,是新会区民间传承的制作技艺,以产于新会区行政区域内的茶枝柑,与普洱茶、黑茶、白茶、红茶等茶类按一定形式和比例调配混合制成,是在形式、品味、功能和茶道上有新变化发展的茶种。
新会柑茶的正宗原料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新会柑(茶枝柑)特殊的种植水土、特别的药食疗效,制作的新会柑茶也是独特的。它包括新会柑普茶、新会柑红茶、新会柑白茶、新会柑黑茶等,其中新会小青柑茶、新会柑普茶是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品种。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创始人罗天池出生于新会县良溪乡(今棠下镇良溪村),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曾在云南任职,他发现新会陈皮汤泡云南普洱茶对咳嗽痰多有奇效,为方便冲泡和易于储存,于是制作了柑普茶。后来,柑普茶制作技艺亦在新会家乡流传和发展。
新会柑茶制作流程包含采摘、洗果、筛选、开盖、挖果、装茶、封盖、杀青、晾晒(生晒、半生晒或烘烤)、陈化等工序。每年在新会柑青绿阶段(7-9月)或大红(11-12月)时期采摘;通过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方式,水洗清洁,确保清除采摘过程中的杂物;筛选出偏圆、饱满的柑果,再按照果径大小,筛选分类出大小适中的柑果;采用特制开果器在柑蒂处将柑果切小口开盖,从开口处将柑肉掏空,保留果皮空壳,清洗晾干;填入云南普洱茶、福建白茶、英德红茶、安化黑茶等茶叶;盖上柑蒂或柑皮,在烘炉内经过高温杀青;再通过生晒、半生晒或烘烤等方式,将柑茶晾晒;再因柑茶里不同的茶类,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将柑茶入库陈化。
目前,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园内涉及新会柑茶等新会陈皮产业经营主体超1000家。2019年,新会柑茶品牌价值高达126.2亿元,被评为“粤字号”2019年最有价值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上一条:蔡李佛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