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8/10/10 热度: 5248
第三十五条 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当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十五条
本条是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规定。
一、增加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种类。
(一)图书、报刊。图书、报刊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传统纸质资源,是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的重要文化产品。
(二)戏曲。戏曲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生活、劳作、习俗的文化映射,是“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深受农村地区群众喜爱的重要文化产品。
(三)电影。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既具有文化娱乐性质,又具有教化育人功能。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能够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法治观念、科学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是农村地区群众利用最为广泛、最为普及的文化产品。广播电视具有信息传输快、应用范围广、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在农村,即便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也能接受。
(五)网络信息内容。网络信息内容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文化产品。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着全新的生活形态。
(六)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集体参与的重要载体。
(七)体育健身活动。农村地区的体育健身活动,应当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传统武术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群众登山、江河横渡、元旦登高、春节长跑、健身大拜年、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三、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面向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产品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是建立供需对接机制,主动调查了解农村文化需求,按需生产,形成“菜单式”“点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对接群众需求。
二是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三是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四是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社会主义新家庭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