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公告

【美丽乡村游】石步村的悠悠金龙情

日期: 2020/01/15


▲不减威武的旧金龙

▲挥舞新金龙

司前镇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起源于该镇石步村的金龙文化更是司前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目前,石步村存有两条金龙,村民习惯称呼它们为老金龙和新金龙,认为新金龙是由老金龙诞生出的,是老金龙的子孙后代,将继续庇佑石步村风调雨顺。


石步村与老金龙的悠悠往事

近日,记者跟随着云步李氏宗亲联谊会李会长走进位于司前镇石步村的李氏祠堂,一探传说中老金龙的庐山真面目。

当村民从祠堂里小心翼翼地搬出那个年代久远的老金龙龙头时,还可以清楚看到那个以竹为骨架、纱纸为肤、色彩丰富的龙头模样,张开的龙嘴仿佛还在呼风唤雨,不减当年的威武神采。

李锐是石步村一位长者,15、16岁时就开始接触金龙。今年92岁的他对金龙的事情可谓是了如指掌。李锐指着老金龙的白须介绍:“龙须的颜色主要有白红两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金龙不同的年龄。这条老金龙的龙须是白色的,就代表它的年纪已有上千年了,而新金龙的胡须是红色的,代表它有几百年,还很年轻呢。”

而关于制作金龙的事情,李锐回忆道:“制作金龙是很复杂的事情,因为龙在古代是重要的神兽,不可随意侵犯,因此村民在事前的7天7夜就要将制作金龙的事情禀告庙宇里的天神,祈求得到允许。”得到允许后,村民便准备大量的竹子、纱纸等材料开始人工制作。削竹篾,扎龙架,贴纱纸,上颜色等是制作金龙的重要工序。但因为这些工序繁琐,耗时长,村民为了赶在元宵节前制作完成,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和制作。

据了解,石步金龙在建国前直到现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都会在村内进行巡游表演,还曾到广州、江门、鹤山等地表演,受到当地市民的喜爱。

李锐提到舞龙时说:“以前金龙制作完成后,大概在正月年初六、七时,村子就开始舞龙庆元宵。60多人挥舞的36—38米长金龙,不仅在村内进行挥舞,还会到附近其他村落舞龙庆贺。舞龙大多数是在夜晚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电灯,需要烛光作为金龙发光的光源,其他村就会以根蜡烛作为报酬来感谢舞龙队,所以金龙又名火龙。”

重振文化魅力——新金龙的诞生

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舞龙巡游的需求不多,加上纱纸制作的老金龙长期遭到风雨侵蚀,缺乏专业师傅的修理,这项传统的文化风俗活动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云步李氏宗亲联谊会认为舞金龙是石步村的重要文化,重现昔日风采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前期的充足准备,前后历时40多天,一条长达68米,全新的金龙就此诞生。

据参与制作新金龙的村民李文端介绍,他们在制作时,除了借鉴老金龙的式样,保留传统风格外,也注重革新。“我们注意到老金龙的龙头和龙身比例并不协调,出现了头小身大的情况,影响了金龙的外形美观性。为了使新金龙的比例更加协调,我们尝试了数次的失败才终于找到‘黄金比例’,才按照这个比例开始制作。”

他们还考虑到制作金龙的纱纸材质脆弱,不堪风吹雨打,容易损坏。因此他们决定采用纱纸和竹子制作龙头和龙尾,而龙身则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李文端解释:“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风格,也令到新金龙使用的寿命更长。”

最后为新金龙添光增色的工序,更不可忽视。负责上色工序的村民李金全说:“为金龙上色首先要上了一层打底油,然后依次涂上黄、绿、红等颜料,仔细描画出龙的五官,这样金龙会更有立体感和生动感。最后还要上一层光油,在增添光泽之余,也为金龙的色彩提供一层保护膜。”不过每当涂上一层油或者颜料,都需要等待干透才可以再涂上第二层,李金全说:“这个过程繁琐,通常要几个小时才完成,如果遇到潮湿天气,等待的时间会更久。”

虽然制作金龙的过程繁琐困难,但村民对制作金龙这件事十分重视,每一道工序都认真看待。云步李氏宗亲联谊会李会长表示,希望石步村的新金龙可以传承下去,如老金龙一样成为联系村民和李氏后人的情感纽带。

如今,每到重大喜庆节日,云步李氏联谊会的舞龙队就会到石步村或其他李氏后人村落挥舞庆贺。随着锣鼓敲打,100多名队员身穿整齐的服饰,将新金龙挥舞出跨步、转手、翻动等动作,将金龙的威武表现无遗。而舞金龙也成为了石步村在庆贺节日中一道精彩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