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公告

分享一篇文章:发展饮食,脱贫致富——创“夜鱼”美食

日期: 2020/06/22


发展饮食,脱贫致富——创“夜鱼”美食

作者:梁小宁

20世纪90年代,我在司前石名参加工作,亲眼目睹石名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让村民纷纷走上致富路。今天,我带着兴奋的心情采访了石名乡平尚村一鱼档老板——李文。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致富的路也各不相同。李文的致富之路,源于美食。

“感谢党的正确领导,在党的指挥下,我们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李文感慨万千。

说起他的起家本领是“夜鱼”。


▲司前“夜鱼”


凌晨时分由于下雾、雨水多,鱼最生猛、最有活力。那时候还是20世纪60-70年代,有一回,生产队开完后,村民就到鱼塘里捕捞鳙鱼做夜宵,这时候煮出的鱼特别鲜美。吃完这顿美味的鱼,李文就想,第二次吃鱼又等到什么时候呢?他清楚地知道这鱼是生产队的共同的财产,一年也是等到什么大时节,每家按人口分到那么的一条半截,自己想吃就难了。当时,是集体劳动计公分领米票、粮票去兑换实物的年代,自己的腿走路不方便,再加上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即使领到的鱼也只能尝尝鲜味而已。

他带着期盼,带着对鱼的鲜味的留恋,一直等机会吃到家乡的鱼。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来,他终于等来了机会。

20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改变了,农村的粮食高产了,国家只要求上交公粮,余粮也减免了。他把自己靠喂野菜养大的猪卖掉,再向亲戚借来一点钱,把村里的那口鱼塘承包下来,喜庆日子自己就撒网打捞条鱼上来吃。


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吃着自家的鱼,朋友赞不绝口,提议说:“你可以自己开一家专门吃鱼的店。”他顿时茅塞顿开,“我怎么就想不出来呢!”于是司前第一家“夜鱼”档就诞生了。

李文凭着自己独特的煮鱼方法以及诚实守信的做生意原则,他经营的“夜鱼”档生意兴旺,已成为当地饮食文化一大特色。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了。

我问他,“夜鱼”现在还叫作“夜鱼”吗?他自豪地说:“虽然还是叫‘夜鱼’,但作为特色饮食,不管白天黑夜,‘夜鱼’同样受到食客们的欢迎。不少来自江门五邑各地,甚至广州等周边城市的食客开着小车专程前来,尽情品尝一顿正宗的司前夜鱼,连江门地区的媒体记者也专门来采访我。”李文接着说:“想品尝到好吃的鱼,鱼的肉质也很讲究的。我自家养的池塘里捞上来的鳙鱼,不喂饲料,专门喂草的,鱼健硕肥美,一般每条一公斤左右。其次就讲究烹饪方法,司前夜鱼通常有两种吃法,一是白水煮,二是闷烧。我煮的鳙鱼不放姜,也没有下什么调料,但吃起来没有一丝泥腥味和饲料味,而且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带出鳙鱼的清甜嫩滑,入口清爽而不腻。鱼的烧煮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有诸多讲究,如:不用煤气而用木柴烧火,这样既有农村风味,又弥漫着一丝甘香;油料要用土方法炸出来的正宗花生油,保持无杂物,吃多少都不会腻;在放入锅之前,要把鱼切成块,一是好入味,二是可以熟得均匀;在火候上,先用慢火煮,在刚熟的一瞬间就要赶快起锅等”。说起自己煮鱼的心得,他满脸的自豪。


‘夜鱼’由于历史悠久,吃法独特,直到现在,司前镇的“夜鱼”生意依然红火。我走进石名村,像这样专做夜鱼的餐厅就有十多家,而全镇更是有数十家。

后来,李文将鱼档交给了他的第二个儿子经营,生意依然兴隆。21世纪初,儿子认为生意可以推广和延伸,他说,比如别人摆喜酒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围餐承接下来,上门为大众服务,当然菜谱里,少不了主打菜“夜鱼”,还加上了“司前温蛋”。因为鸡蛋圆圆的形状代表完整无缺,暗含完美、圆整等美意,代表着圆满与美好,这种带着喜庆色彩的食物,被摆上喜庆宴的筵席当然很受青睐,是喜庆筵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美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温蛋,是司前人心中浓浓的乡味!而“司前夜鱼”的独特制作秘方也成了大厨们研讨的依据。


李文一家人的生活富裕了,家里买了小汽车,在城市买了楼房,自己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心里也惦记着自己的乡亲父老。当我问到:“你们村里有不少人开了鱼档,不怕抢你们的生意吗?”李文的儿子说:“这算什么呢,有钱一起赚,有饭一起吃,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我们每次上门准备围餐的时候,都会叫上十几二十人帮忙去打下手,每天发工钱给他们。”村里的人,也非常感谢李文一家人,让自己在空闲时间收到可观的收入,大家都逐渐过上小康生活了。

李文的儿子说:“我们脱贫了,但幸福的生活是要靠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劲取的。希望我们的后代人,继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致力于发展饮食业,不断创出新的菜肴,弘扬美食特色,满足人民舌尖的享受。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我走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如今的石名村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茅草屋、泥砖房、红瓦房。以前挤在几十平米的小瓦房里,现在住进了几百平米的公寓甚至别墅里,宽敞又明亮。不仅如此,外面的道路也宽了、平整了,私家车也多了。

实现了物质生活上的富足,石名村民还不忘精神上的追求。听说他们经常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每天晚上,都会有许多村民到广场上跳舞健身。村里还在队址里成立了图书馆、棋艺馆,供孩子、青年和老人学习、下棋,陶冶自己的情操。队址里前面的小广场,还设立了一些健身的器材供人们做运动,道路两旁分布着干净整洁的垃圾桶……

看到乡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不禁感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衷心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实现真正的脱贫,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图片来源:司前镇文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