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0/07/19
七月,山河、信念、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生命、万物和青春都格外蓬勃。这个七月,小编带大家认识家乡司前的37处不可移动文物。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介绍过沙坪黄家祠,大家是否对祠堂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小编带大家逐一认识司前镇的祠堂——第一站司前村
司前村有着不少的祠堂,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有四处祠堂分别为:粟庵汤公祠、司前汤氏宗祠、主静汤公祠、鹤边鹤氏宗祠。
小编今天先带大家到和格里认识两处祠堂:粟庵汤公祠和司前汤氏宗祠。
粟庵汤公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司前村和格里。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修,近年村民捐款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一路二进,通面阔13.5米,通进深18.3米,建筑占地面积247.05平方米,后殿高7.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砌墙身。
▲粟庵汤公祠 正门
头门前立面以花岗岩石勒脚,石匾刻为鲍俊撰写的“栗庵汤公祠”等5个楷字,两侧有石包台。天井地面铺石板。两廊为卷棚顶,承4檩。
▲粟庵汤公祠 后堂内景结构
后堂为十三步架,梁架为抬梁式结构,承13檩,方形石檐柱,圆形木金柱刻多副楹联,前檐两侧有隔墙。两廊及后堂有多幅壁画,该祠堂有一定规模,是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颇有文物价值。
司前汤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司前村和格里。始建不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2006年村民捐资维修,现作村民重要场所。坐西南向东北。一路二进,通面阔13.7米,通进深23.7米,建筑占地面积324.69平方米,后殿高7.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筒板瓦屋面,灰塑博古脊,镬耳火山墙,青砖砌墙身。
▲《源远流长》 摄影作者:黄健华
头门为十一步架,前立面以花岗岩石勒脚,石匾刻“汤氏宗祠”四个凹体大字,两侧有石包台。天井地面铺石板。两廊卷棚顶,承6檩。左廊墙身有一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碑刻“重修汤氏宗祠碑”,记载维修祠堂的历史。右廊墙身有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碑刻有“河村乡乐本会筑围记”。
▲司前汤氏宗祠 敦睦堂内景结构
后堂称“敦睦堂”,为十三步架,梁架承13檩,方形石檐柱,圆形木金柱,前檐两侧有隔墙。头门和后堂的木柱刻有多副楹联。该祠堂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雕刻楹联较精美,古碑记载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祠堂,不单是维系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它的历史就由您们来见证吧!
温馨提示:
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破坏文物,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