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1/09/04
司前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置平夷县,为新会县的前身,有近1800年的历史。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有37处,市级1处,区(县)级2处。不讲不知道,原来何尚书的故里就在司前镇,还有新会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木美人”也是出自司前镇……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9月4日,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五邑侨史》杂志主编黄柏军先生,江门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区小健先生等一行,带着对司前镇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民间习俗浓厚的探究情怀,来到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司前镇实地调研,并为撰写《新会乡土碑刻集》一书中司前镇篇幅,进行拍摄。
第一站:主静汤公祠
主静汤公祠,位于司前镇司前村爰处坊。建于清代。坐东向西,一路二进,通面阔11.4米,通进深19.3米,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后殿高7.3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砌墙身,麻石勒脚。头门石匾刻“主静汤公祠”5个大字,前廊梁架雕花鸟图案,墙身有精美人物故事画。门厅中间为屏门挡中,两侧有耳室。门厅墙上有一块光绪五年(1879)石碑,刻有本祠堂的规条。天井地面铺麻石块。两廊为卷棚顶,承4檩。后堂三间三进,为十三步架,方形石金柱,前檐两侧有隔墙,一座小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第二站:司前汤氏宗祠
司前汤氏宗祠,位于司前镇司前村和格里。始建不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2006年村民捐资维修,现作村民活动室。坐西南向东北。一路二进,通面阔13.7米,通进深23.7米,建筑占地面积324.69平方米,后殿高7.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筒板瓦屋面,灰塑博古脊,镬耳火山墙,青砖砌墙身。头门为十一步架,前立面以花岗岩石勒脚,石匾刻“汤氏宗祠”四个大字,两侧有石包台。天井地面铺石板。两廊卷棚顶,承6檩。左廊墙身有一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碑刻“重修汤氏宗祠碑”,记载维修祠堂的历史。右廊墙身有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碑刻有“河村乡乐本会筑围记”。后堂称“敦睦堂”,为十三步架,梁架承13檩,方形石檐柱,圆形木金柱,前檐两侧有隔墙。头门和后堂的木柱刻有多副楹联。该祠堂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雕刻楹联较精美,古碑记载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栗庵汤公祠,就在司前汤氏宗祠旁。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修,近年村民捐款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一路二进,通面阔13.5米,通进深18.3米,建筑占地面积247.05平方米,后殿高7.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砌墙身。头门前立面以花岗岩石勒脚,石匾刻为鲍俊撰写的“栗庵汤公祠”等5个楷字,两侧有石包台。天井地面铺石板。两廊为卷棚顶,承4檩。后堂为十三步架,梁架为抬梁式结构,承13檩,方形石檐柱,圆形木金柱刻多副楹联,前檐两侧有隔墙。两廊及后堂有多幅壁画,其中一幅画有外国人像。是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第三站:天后古庙
天后古庙,位于司前镇司前村棠坑里。建于清代,光绪七年(1881)重修,2011年村民捐资维修。坐东南向西北,三路两进,通面阔19.3米,通进深18.2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51.2平方米,后殿高7.3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筒板瓦屋面。头门石匾刻“天后古庙”等字,两侧石楹联为“灵惠肇封四朝崇祀;贤良启瑞万国承庥”,门廊两侧有石包台,门厅有屏门挡中。头门后为香亭,6檩卷棚顶,地面铺石板。香亭两侧为两廊,卷棚顶,承6檩。后殿为十三步架,前檐卷棚顶,设神台奉天后。两路有厢房,两进,硬山搁檩式,间以天井。殿内的石檐柱刻有多副楹联。该庙有一定规模,雕刻精美,对研究当地民俗和保存古代建筑有一定文物价值。
第四站:天等天后宫
天等天后宫,即天后宫,位于司前镇天等村瓦岗里。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维修,现正常使用。坐东北向西南,一路两进,通面阔9.6米,通进深20.2米,占地面积为193.9平方米,后殿高8米。殿前有小院及围墙。硬山顶,龙船脊,筒板瓦屋面。头门为十一步架,石匾刻“天后宫”等字,两侧石楹联刻“圣德配天恩流海滘;母仪称后泽仰莆田”,门廊梁架雕戏曲人物。头门后为香亭,卷棚顶,承6檩,地面铺石板。两廊屋面改建。后殿为十一步架,承1正圆檩及10方檩,设神台奉天后娘娘。庙内镶有6块古碑,记录当地租税等资料。天后庙保存较好,雕刻精美,曾供奉有著名文物的明代油画《木美人》,古碑保存了丰富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第五站:沙坪黄家祠
沙坪黄家祠,位于司前镇小坪村沙坪里。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维修,曾用为粮仓,现作村民活动场所。坐西北向东南,三路三进,通面阔19.2米,通进深41.7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卷尾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砌墙身,砂岩石块勒脚。头门木匾额刻“黄家祠”,高台基,两侧有红砂岩石包台,门廊梁架雕刻精美。门厅有屏门挡中,两侧为耳室。耳室墙上嵌有两碑,记载乾隆及光绪两朝时重修祠堂的历史。天井地面铺麻石块。中堂称“祟德堂”,为十三步架,圆形木柱,前檐有砂岩石栏板。两廊为卷棚顶,承6檩。后堂为十三步架,设神龛奉祖先牌位。两路为厢房,三进,硬山搁檩式,两天井。现祠堂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点。
第六站:雅山关帝庙
雅山关帝庙,即谈雅关帝庙,位于司前镇雅山村龙安里。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绪二十一年(1895)及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维修,现正常使用。坐北向南,一路三进,通面阔9.3米,通进深37.3米,占地面积为346.8平方米,后殿高6.8米。硬山顶,五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筒板瓦屋面。庙前立有一对石狮。头门木匾刻“关帝庙”等字,两侧为“忠心贯日;精义入神”,方形石檐柱。天井地面铺石板。两廊卷棚顶,承4檩。中殿为十三步架,方形石柱,设神台。中殿后为香亭,卷棚顶。后殿设神台奉关帝,方形石柱。该庙规模较大,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对于保存寺庙建筑、研究民俗文化有一定文物价值。
专家们本次主要集中走访了我镇河村片,每到一处认真观察,不时用手机和相机拍摄留影,他们对于我镇的文物、文化传统的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黄柏军先生更表示司前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宝库。
温馨提示:
由于防疫需要,我镇文物点室内部分暂停开放,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镇文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