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1/23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后,新会区迅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四届一次全会精神,要求全区上下担当奋进、勇毅前行,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引领新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会区提出,全区各级干部要有四个“深刻”、做到五个“坚决破除”,出台新会“1+6+3”五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市委提出的“六大工程”在新会落地落实、见效出彩,奋力建设“首善之区”,全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浪逐奋楫者,号角催征人。《江门日报》报推出“一马当先 奋勇向‘善’——新会区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新会在落实落细“1+6+3”工作部署的新征程上展现出的新作为、干出的新气象。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 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市“两会”胜利召开后,1月18日,中共新会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感恩奋进,全力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全会审议通过了《新会区聚焦“一园三中心” 建设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十大行动方案(2022-2026年)》(下文简称,《十大行动方案》)。 蓝图已绘就,落实争朝夕。《十大行动方案》中,贯彻落实市委“六大工程”的内容比重最大,为新会区未来五年工作明确了重点,也表明了新会区进一步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市委“六大工程”重要部署,扛起“首善之责”、建设“首善之区”的决心和信心。
《江门日报》报道
在落实“科技引领”工程方面,新会区提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科技引领”工程,抢占“双碳”发展先机,实施科技强链工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上谋突破、见实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会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表示。 “ 作为新会区科技创新成就的缩影,去年11月22日,历时3个多月、开展逾500场述评与较量的新会区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暨“圭峰杯”工业设计大赛圆满收官。据悉,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了七届,“圭峰杯”工业设计大赛也已成功举办两届,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创新成果,还帮助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新会区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上取得新突破。支持企业开展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谋划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项目。高标准升级新会创新走廊,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科普水平。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完善孵化育成体系。 此外,去年12月,在江门“双碳”实验室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新会区13个“双碳”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涵盖了绿色低碳城市(园区)合作、“双碳”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双碳”技术应用和“双碳”技术产业化等领域。 此次签约合作是新会区落实市委“科技引领”工程的生动实践,是新会搭建“双碳”创新生态链的重要一步。 《十大行动方案》中,“双碳”一词更是频频出现,提出新会将落实市委、市政府“双碳”实验室建设工作部署,大力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全省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科创中心,推动“双碳”前沿技术成果、未来产业落地布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科创资源在葵乡大地集聚成势,开创新会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目前,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46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累计1228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工业振兴
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
作为江门市大力建设省级大型产业园区的腹地,新会区工业基础扎实,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多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落实“工业振兴”工程方面,新会区提出,要聚焦工业立区,深入落实“工业振兴”工程,推动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提档升级特色传统产业,主动对接深圳拥抱深圳,在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 根据《十大行动方案》,新会区将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起点壮大新会区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建设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高水平建设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四大领域,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新材料产业方面,以高端精细化工和现代建筑材料为重点,打造国内一流高端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新型建筑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新会区要积极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环节,打造广东汽车产业重要制造基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要以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提升电子元器件等优势领域,引进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项目,建设新会电子信息产业园。 除此之外,未来,新会还将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工业项目加快落地。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力争2022年实现工业投资210亿元,五年内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强化产业要素资源保障,全力构建公平透明的一流营商环境。
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迎来新发展。去年8月,扎根新会19年的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江门科创板“第一股”。随着该公司的上市,新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入了发展黄金期。目前,新会区已在三江镇、睦洲镇规划了超533.33公顷的连片土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园区再造
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
如今,作为新会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深江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三大万亩园区已经成为“香饽饽”,吸引客商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荒山早已变成繁忙的工地。 去年7月,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广州市中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3亿元的中大创新谷·大泽智造园项目正式落户深江产业园大泽园区,计划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合一的产业综合体。今年1月8日,项目正式动工,首期计划投资15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创造税收超3750万元。 根据《十大行动方案》,新会区将统筹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其中,北组团(包括深江产业园大泽、司前园区和银洲湖纸业基地)将主攻中欧合作,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战略产业集群;东组团(包括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将主动与高新区接轨,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战略产业集群;南组团(包括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银湖湾滨海新区)将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推动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加速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PCB线路板、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产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方面,新会区提出要聚焦产业平台,深入落实“园区再造”工程,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三大组团,打造产城融合标杆,在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上谋突破、见实效。
港澳融合
打造江门对接港深珠澳“东门户
过去,港澳投资者在新会开办公司,需要亲自到新会办理或委托他人办理,去年6月,新会区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开通,港澳同胞在新会区开办公司可实现远程身份认证、离岸智能办照、全程自助办理。 近年来,新会区通过引入港澳资企业来新办厂、组织力量赴港澳开展拜访招商活动、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出“湾区通”工程等,推动新港澳交流合作更全面、更紧密。目前,新会区共有港资、澳资企业近400家,有力推动了新会经济社会发展。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一要推进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循环畅通。加强与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持续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加强与相关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 二要深入对接港澳高标准市场规则。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等方面接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深化建筑专业领域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聚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对接港澳,引入市场化国际化服务理念、服务标准,实施“清单式”管理,为港资、澳资企业排忧解难; 三要深化与港澳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推进港澳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优化提升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功能。积极引进港澳优质教育机构在新会办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与港澳的职业教育合作,做好港澳籍人员子女就学保障工作。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新会学习、就业、创业、生活。
着眼港澳所需、新会所能,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方面,新会区提出要聚焦港澳所需,深入落实“港澳融合”工程,构建内联外畅路网,提升新城形象品质,深入对接服务港澳,在打造江门对接港深珠澳“东门户”上谋突破、见实效。
侨都赋能
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侨”是新会独特的城市基因。新会区有海外侨胞、港澳乡亲近70万人,分布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锦记、维达、澳新食品等一批侨资企业在葵乡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有海内外弟子超1000万人…… 《十大行动方案》强调,一要着力打造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示范区。完善侨史展示场馆,建成冈州会馆总馆、李文达纪念场馆。开展“一镇一侨村”示范创建,打造示范侨村,打造“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创建国家级侨文化交流阵地,组织海内外乡亲回乡参加新会陈皮、蔡李佛文化交流等活动。 二要通过厚植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沃土,提升侨都科技创新经贸合作功能。构建华侨华人经贸协作网络,加快推进“侨梦苑”新会园建设。谋划建设侨贸商品交易中心,打造“侨+商”商贸合作共赢新高地。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为华侨华人及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就业、实习的机会和渠道。实施“侨资侨企”回归行动,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 三要通过搭建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升侨都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发挥“司+侨”“检+侨”“法+侨”作用,提供侨务法律帮扶“一站式”服务。擦亮“检侨联络站”品牌,切实维护侨胞侨商合法权益。推进“新会区涉侨纠纷调解中心”建设。 四要通过加强全球侨务资讯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侨都侨务智库功能。加强与境外社团的沟通交流,推动新会环球青年协会设立海外联络处。
新会区提出,要聚焦华侨华人,深入落实“侨都赋能”工程,弘扬侨乡魅力文化,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积极搭建联谊之桥,在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
人才倍增
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圈
广东中集建筑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改良工艺路线,使原有的20项工艺缩减至13项;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对产品包装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每年为企业节约超250万元……去年12月,新会区第一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上,各参赛企业展示发挥技能人才作用所产生的转型成效。据统计,新会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已突破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2.6万人。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将大力实施葵乡人才“顶流团队”“首善尖兵”“冈州菁英”“葵乡工匠”四大计划,全方位多领域推进新会人才队伍建设,为新会区早日实现千亿GDP强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实施“顶流团队”计划。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落户新会的机遇,大力引进科研技术一流的战略性产业研发团队。支持院校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及研究院,大力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及其引进的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 实施“首善尖兵”计划。目前,新会区现有高端科创人才50名,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育与新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科创人才数量至少翻一番。以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为牵引,引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围绕“工业立区”打造产业科技人才队伍。鼓励港澳科研人才入境创新创业。 实施“冈州菁英”计划。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每年选派人才到深圳、广州等地高校或商学院学习培训。大力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培养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创建人才产业园。 实施“葵乡工匠”计划。着力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创建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试验区,建成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力争再引入2家高职院校,打造“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鼓励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着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平台,建成区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和11个镇(街)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当前,聚焦“首善之区”和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定位,新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
新会区提出,聚焦招才引智,深入落实“人才倍增”工程,用力引进人才,用心培育人才,用情服务人才,在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圈上谋突破、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