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务公开

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广东应该这么干

日期: 2022/02/24


月22日,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全文八大部分35条,强调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广东应如何牢牢守住两条底线,扎实做好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省内外专家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内容,纷纷为广东建言献策。



1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耕地与基本农田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之后,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并提出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提出,背后有什么考量?对此,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认为,耕地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要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没有一定量的耕地是不能保证的。“要保证我们的口粮安全,一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党政同责更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万忠说。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广东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2021年全省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1279.9万吨,达近9年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又是粮食主销区,广东的粮食自给率并不高。

广东应采取哪些措施,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结合其在粮食安全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生态与发展粮食安全大数据库”,建议要啃下两个“硬骨头”:一是各级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障粮农收入水平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农田细碎化经营带来的高成本问题,让粮食生产真正能够获得规模收益。“如此一来,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主销区,就可以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如何让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种粮有钱赚、不吃亏,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对此,万忠认为,除了提升粮食价格之外,关键还是要形成粮食种植规模,“我们测算过,起码要达到50—100亩的规模,才能让种粮农户获得社会的平均收入,他才有种粮的积极性”。

02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重点帮扶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面临不少困难。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


广东结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全国总数1/4,如何加大对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认为,要从原来的总体上靠短期大量资源投入的方式,更多地转到依靠政策制度和市场力量来推动,“这样脱贫地区的发展才可持续,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在这方面,广东在推进东西部协作过程中,推广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支持与协作地区共建“一县一园”乡村振兴产业园。


对此,在张开云看来,广东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对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起到积极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帮扶地的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产业,从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还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帮扶地农户增收致富。”

03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

“基层党组织是党治国理政在基层的最重要的一个抓手。”对此,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义强认为,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培养出一批“领头雁”,建设一批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就能够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广东各地在乡村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推广且各具特色的乡村善治“广东经验”,如佛山市南海区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惠州市首创“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模式,清远市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等。

“这些都是以基层治理创新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好做法,应该对这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升。”刘义强同时建议,经过提炼出来的一些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以供全省各地进行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各地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可以自主选择朝某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呈现乡村治理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关报道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天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稳中求进:两条底线、三项重点

唐仁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打实地调整农业结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务必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力度,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端牢饭碗: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较上年增产26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稳产量。应对去年秋冬种部分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抓紧抓实春季田管,促进弱苗转壮,努力追回产量。粮食安全要共担责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主产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合理保障农民收益。

——调结构。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有序推进地下水超采区、不适宜水稻种植区开展“水改旱”扩种大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通过多油并举、多途并进,确保大豆和油料扩种取得可考核的成效。

——保耕地。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

唐仁健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响鼓重槌地抓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他表示,要聚焦重点人群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各地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及早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同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更多依靠发展来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通过产业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选派科技特派团,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提升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唐仁健说,聚焦重点地区强化帮扶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五级书记共同抓

唐仁健表示,“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后,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党的领导。”唐仁健说,要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