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人称呼的“牛耳壳”,类似北方所说的“猫耳朵”。清朝后期新会开始进口面粉,五花八门的北方面食文化渐渐在葵乡交融、生根开花,“牛耳壳”便是其中一枝花。这种小吃长期在乡间流传,尤其以三江做的“牛耳壳”颇具著名度。
三江牛耳壳制作流程主要有7道工序:备料—搅拌—压平—混合—卷成一团—切片—下锅油炸。每一道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道道工序都考验着制作人的经验和水平。比如,需要手工和面,用传统的竹升(大茅竹杠)压面,锋利的刀和师傅娴熟的刀工进行切片,用大铁锅来油炸,竹编簸箕进行沥油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刀切时必须快、匀、薄,三者缺一不可,切出的每一片牛耳壳轻薄如纸。再选用纯正的花生油或棕榈油炸,油炸的温度与时间都非常考验师傅的眼力和把控力,刚刚炸透烘干的牛耳壳呈金黄色。
三江牛耳壳最初为年节食品,小年夜用来拜神和大年初一用作供斋之用。牛耳壳的颜色大多是褐色与黄白色相间的,而三江牛耳壳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做成红色与黄白相间,是为了配合过年的节日气氛。最开始的时候,是采用牛皮纸袋包裹的,但是保存时间不长,影响口感,后来改用密封包装袋,使口感能够更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三江牛耳壳早已名声在外,远客慕名而来。侨眷也将它寄向海外,让这薄薄的礼,载着厚厚的乡情,让乡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记着家乡这般沁香熟悉的故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