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9/02/04
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司前金龙,其发源地司前镇石步村中云村于春节前赶制了一条新的金龙,并于今天(2月3日)上午九时举行了点睛仪式 ,由村德高望重的96岁老人李华锐点睛。在热烈的锣鼓声中,村长、司前金龙传承人李利成宣布金龙起舞。在百多位村民热闹的围观下,随即腾龙贺岁,喜迎新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金龙制作过程
石步中云村重新制作的这条金龙,全长39米,其中龙身长约36米,于2018年12月13日开始扎制。在村的广场上,竖龙架,加龙袍:共钻了28个孔来固定。制作过程由村长李利成主持,由三位德高望重的制作金龙老师傅李成、李文、李森动手扎制和铺龙袍, 再由油漆师傅李金先生对龙头、龙尾等部位上色。从采购材料到制作,他们一丝不荀,认真细致。有些部位还根据以前金龙制作的不足之处,进行大胆的修改,如龙架的定位,改为用罗丝固定;龙片由铁线改为用不锈钢片,到2019年 2月3日金龙制作大功告成。
司前镇舞金龙历史有段历史渊源。很久以前,位于潭江河畔的司前,时常洪水泛滥,村民们相信是河神作怪,于是制作金龙,以降伏河神。亦有一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当时武举人李维扬新科中进士回乡,为增加喜庆气氛,将有制作竹器技术、懂画画的人组织起来,开始制作金龙。金龙制作完成后,父老为表达对龙的敬意,于是祷告天地,并择吉日舞动金龙,舞龙的风俗从此流传下来。
参加舞金龙表演人员均从村民小组挑选的青壮年,舞龙队伍首先是大旗导向,跟着是一对铜锣开路,接着彩旗拥着一面大鼓,随后是旗牌,接着是一对大灯笼和火把。腾龙期间,有众多的村民都在龙身下穿过,祈求身体安康。舞金龙的动作多以跨步、转手、穿手、翻动等技术为主,体现豪放、神威的风格特点。舞金龙时,龙头、龙尾都随有锣鼓,行龙听鼓声,一般十步一转手,动作一致。龙头在龙身下穿插翻转称为串龙门,其中有“四柱三门”,“五柱四门”即梅花龙,另有龙打圈(俗称“打龙兜”、又称“打龙饼”)由舞龙珠者引龙从表到里,一层层地打圈,龙头被卷入中央,被龙身裹成一团。龙舞的动作套路具有南方舞龙套路格局的特色,表演者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在龙珠的引领下,金龙在空中上下翻腾,“钻、缠、跳、翻、绕、滚、腾”,环环相扣,舒卷自如,舞姿优美,花样多端,极具欣赏性。
司前舞金龙的主要特征是金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外面抹上纸或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者用手抓握。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活动是中国民间活动中不缺少的民间艺术。司前舞金龙活动体现了新会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每逢节日、大型活动,都有舞金龙的活动。舞金龙除了在舞步上的传承,还在取材制作上代代相传,积极发挥群众智慧,激发新会人爱乡爱土的精神,是极具人文价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