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非遗

小冈香


小冈香的制作为人手搓制,称“手搓香”,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竹签作芯,用配制好的香料搓裹而成,当地习惯称线香或神香。其历史已有600多年,一直流传至今。

一、诞生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喜庆大事,都烧香供奉。香,是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必需品。

香,起源何时,缺乏文献记载,小冈香亦然。据有资料显示及当地制香人的世代相传,过去小冈庙宇不少,村村都有祠堂,“社公”(里社神),民众祭祀习俗名堂众多。明初小冈天台乡曾是“公仔戏之乡”,有多个公仔戏班(即木偶,惜已失传),常在本地及邻近乡村表演,演出前必焚香祭台,以祈土地庇佑演出成功。民间祭祀、戏班祭台所用香品,都需从外地购进,交通不便,时有阻滞。时天台乡南水村村妇戴氏,见本地有制香用材,便萌发自制念头。利用木屑、柑皮和当地称为“香叶树”皮等植物香料,研碎搅和,用细竹条搓制。成功后,村民纷纷效仿,并遍及整个小冈,形成了小冈特有的以妇女为主体的家庭式制香手工作坊和具有小冈特色的戴氏手搓香制作技艺,并经母传女、婆传媳一代代传承下来。

二、制作

传统小冈香为手搓竹签棍香。

过去,小冈香用料以方竹为主作香芯,以橡木、杉木为主,或加入柑皮、柏木、桂皮、檀香、藿香、茴香、沉香、丁香、甘草等植物香料作香粉,以香叶树皮作糊和剂(即黏合剂)。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其中香芯竹(当地称“香骨”)人工削制,香料粉要先将木料劈碎,放入石碓舂烂,再用筛筛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香业市场的变化,以及小冈香人的不断总结创新,现在的小冈香已由昔日单一的竹签棍香发展到线香、盘香、熏香、无烟香、异形香、工艺香等。用料则以圆竹作香芯,以檀香木或沉香木为主,加入上述其他植物香料作香粉,以白胶粉或红石或棉花石等植物粉料做糊合剂。制作过程中,过去劳动强度大的工序如削竹芯、舂香粉已采用机械加工代替,也有部分香品使用制香机击制、压制或淋制。

三、发展

小冈香自诞生发展至今600多年,期间经历了兴起、繁荣、被禁、复兴、发展几个历史阶段。

自戴氏试制成功后,各村各里妇女纷纷学制。初时自用为主,利用农闲时搓制。之后人们发现了香的商机,便逐渐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制香作坊,经营香业。因制香人多,本地制香材料无法满足,转而向外地购买。外地人也看中小冈制香业的需求,大凡小冈圩日,便运来香料摆卖。当地人也将制作的线香拿到圩场销售交易。于是形成了小冈香市。据制香老前辈回忆,民国期间,小冈圩曾有过几次规模较大的香市。

清至民初,是小冈香的鼎盛时期。家族式制香作坊和香厂大量兴起,经营商铺不断涌现,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销往外埠。据戴柏灵整理的“天台乡香业史”介绍:清道光16年(1836年)至民国期间,仅天台乡人在本邑(当时含江门)、佛山、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就开有“鸿利”“泰利”“同吉祥”“蔼兰栈”“均和祥”“启昌隆”“泰利兴”“鸿裕安”“永安祥”“国祯祥”“广兴兰”“大兴祥”等商号商铺,生产经营线香。另外还有“芝兰斋”“洪易安”“国天香”等。清道光20年(1840年)《新会县志(卷二)》有“线香,用衫木屑、柑皮数种合成,以竹丝搓之,售之安南外国。”可见当时小冈香业的规模。

抗日战争期间,受战事影响,小冈香外运出口受阻,不少商铺停业、香厂停产。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建国初期,除家庭作坊及小香厂外,10人以上的香厂有6家(据1992年版《新会县志》)。

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集体经济,私营香厂、家族作坊被改造。香厂由集体办,产品出口为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传统道德、文化、习俗一律被视作“封、资、修”遭践踏,寺庙、祠堂、“社公”被毁坏,宗教信仰自由受限制,民间正当祭祀活动被禁止,祭祀用品被严禁生产、销售,小冈香业遭受沉重打击,香厂、作坊被禁。

       1978年改革开放,为出口需要,南水、北水、仓前三条村先后复办起三家集体香厂,组织以前的制香老师傅和掌握搓香工艺的村民(以妇女为主),恢复小冈香的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集体香厂改制,民办香厂逐渐兴起。至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信仰自由受到保障,寺庙、祠堂、“社公”得以复建重修,民间传统习俗、祭祀活动得到尊重与承传。出口、内销香品需求增加,促进了小冈香业的迅猛发展。经过20多年来政府的鼓励、扶持,制香企业由80年代末15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家,并带动发展起香料销售、包装装潢印刷、制香机械、运输等上下游企业达200家之多。形成了以仓前香业一条街和南水、北水制香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一个个香业群。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小冈香业已成为双水镇经济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