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非遗

双水山地风筝

双水山地风筝,其历史沿革是与当地竹子加工业和“重阳登高”有紧密关连的。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双水人民对风筝有着特殊的感情和钟爱,每年秋高气爽时,村村户户用竹枝扎成风筝,在迎风处放飞,形成习惯。相传,双水扎风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农村瘟疫流行,村民为祈求平安,于是用竹枝扎风筝往山上放飞,形成“九月九飘纸鹞”的习俗,四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彩鸢舞秋风,蓝天竟风流”,如今双水山地风筝在吸收外地风筝长处的同时,改进了制作工艺,更趋准标化。但主流还以上凌、南岸“鸣牛”风筝和洋美、岛桥“蜈蚣”风筝为主调。现年八十三岁的谭昔老人和叶根大老人就是制作硬翅风筝和软翅风筝的传人。

双水镇分别于1998年,1999年和2001年在双水将军山度假村举办三届风筝会。2001年风筝会曾在新会电视台《冈州天地》栏目中播出。2002年双水山地风筝在会城圭峰山亮相,市民反映热烈;2003年中央电视台,香港亚视专门赴双水将军山,拍摄风筝活动。

深圳市文化局领导赴双水看山地风筝表演时说:“双水山地风筝,又洋又土,乡土味浓,如抓紧提高,日后一定是个品牌”。香港亚视导演称双水的“蜈蚣”风筝为“环保风筝”。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称双水的“鸣牛”风筝为“南山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