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七律·冬云》一诗中写下广为传诵的名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谈到熊罴,无人见过。据有关熊罴的神话,说它是水陆两栖兽类,身形四不像(即不像麟、凤、龟、龙)。
相传有两位商人驾船渡海,忽然海上大雾弥天,船被搁浅在一荒岛滩下。二人登岸,但见岛上草木茂密丛生,无路可走。时近傍晚,忽见一岩洞,二人遂宿于洞中。夜不能寐,忽见海中有两道白光,直向岛上射来。商人惊慌,急搬石头堵塞洞口,暗中窥看,见一庞然大物登岸,两目发光,照得树林通明。怪物所到之处,树木皆倒,商人大惊失色。幸怪物没来洞干扰,只是到处觅食野人参和灵芝草。
适逢天后娘娘巡海到岛,见怪物毁坏森林,破坏名贵草药,为了保护森林和草药,就用法术制服怪物,喝令它:“跟我上天庭!”只见怪物乖乖地抱头跟着娘娘驾云而去。商人出动拜谢娘娘。驾船回乡后,将这奇遇告诉乡民。
再说娘娘带怪物上天庭途中,遇见老金龙。老金龙见怪物跟随娘娘,便叩问:“您老人家带它何往?”娘娘说:“带它上天庭。”金龙又说:“它与我是同种龙类。龙生九子,身形面貌各异。它名叫熊罴,专食山中野草和海底藻类,不伤害生灵,有慈悲心肠,请娘娘交我带它到南海观音处修心养性,是否可行?”娘娘欣然应允。从此熊罴到观音菩萨处,被派在紫竹林管理花草树木和清洁地方,闲时炼功运气,久而久之,学得一身本领。某日观音屈指一算,知道红尘将有大难,故遣熊罴下凡,嘱咐它说:“你要扶正伏邪,拯救庶民。”于是,熊罴叩首,领敕下凡救世。
逢年过节,三江镇联和、新江两乡都举办大型的民间欢庆活动,舞龙、舞狮,穿街过巷大巡游。每次喜庆活动,联和乡齿德里的熊罴必然参与助兴。熊罴队高举旗牌、罗伞、彩旗和灯笼,在欢快的鼓点伴奏下,到各家各户拜年贺春,并为金龙的起舞引路启程,其喜洋洋。
熊罴头造型独特,集狮、龙、麒麟于一身,表演动作也十分怪异,以摇晃、跳跃为基本特征,鼓点更有异于龙鼓、狮鼓。百多年来,我省的佛山、南海、顺德、开平、新会均有熊罴会馆,活动也十分频繁。时至今日,五邑地区只剩下三江齿德里的一条熊罴,还活跃在民间的文化娱乐阵地上,可谓幸存矣!
据齿德里资深老人称,该熊罴是参照会城熊罴的造型而仿制的,于1847年引进乡里。本来,舞熊罴有一套独特的步伐和表演程式,但老一辈技师已谢世,又逢“文化大革命”的扼杀,至今,熊罴的表演技巧已经失传。时过境迁,昔日熊罴那种“驱邪避煞”、“护里镇宅”的迷信“功能”,已转化为今天的健康文体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