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非遗

【大鳌镇】沙田咸水歌-乡镇品牌

咸水歌是大鳌喜闻乐见的民歌,又称沙田民歌。现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田民歌是沙田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和文化遗产,是沙田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到了明清时期,它才成为珠江水乡最有群众基础的说唱形式,从偏僻的河湾唱到珠江出海口,从边远的小镇唱到繁华的都市,沙田民歌源远流长。

又据《中国名镇大典》载:“大鳌在元代(1355年)为浅海,明末(1622年)沙滩逐渐连成片,渔民在沙丘搭寮居住,由“三家村”到“七家村”,始成村落。大鳌与珠海坦洲、灯笼沙,中山横栏、万顷沙,斗门上横、大沙,新会睦洲的新沙、石板沙,三江的九子沙、联合,沙堆的大湾、八顷等都是大沙田区,这些地区有史以来沙田民歌都是很流行的。沙田民歌体现了沙田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漫长的艰辛劳动中,水上人家根据摇橹、棹桨的“咿呀”声,风吹芦苇的“呜呜”声和大海波浪的“呵呵”声创造出民歌的旋律。过去,水上人也好,沙田人也好,绝大多数是文盲,然而是个善歌的族群,他们以真实的感情,朴素的语言,丰富的想象,随时随地即兴唱歌。或在月下渔歌互答,或在两岸休闲对唱,或在婚嫁庆典中放歌,或在治丧奠神时吟哦,均以唱歌以导其情。总的来说,沙田民歌是沙田人民用歌声来表达心声,咏叹现实生活,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有愉快而热烈的,有忧愁而悲伤的,有诙谐而搞笑的,有豪迈而严肃的,其曲调别具一格,韵味独特。沙田民歌是大鳌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民歌佳作在人们的口头流传,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叙述历史故事的、有谈情说爱的、有天文地理的、有串字眼的……。如《十劝世民》,《十谏新娘》、《十谏新郎》、《十送情哥》、《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唱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生育好》等等,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沙田的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唱,喜欢听。不管是田间、河岸、船上、树下、家中,到处都听到民歌声。他们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咏叹,以歌助兴,以歌自乐,使沙田区成为歌的海洋。解放后,沙田民歌古为今用,文化部门组织歌手配合修水利、计划生育、参军、禁毒、禁赌和农事生产等中心任务,到工地、到田头进行唱歌宣传活动,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动群众的一种好的形式,大鳌这块民歌的沃土曾赢得“沙田民歌之乡”的美誉。

时移势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唱歌的人渐渐少了,沙田民歌步入低潮,有些地方的沙田民歌可能已销声匿迹了。但是,在大鳌这个沙田民歌之乡,歌声不断,沙田民歌依然流光溢彩,古为今用。

大鳌中学还开展咸水歌课堂,咸水歌进校园,举办咸水歌创作大赛等活动。人们用沙田民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大鳌镇广播电视站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民歌手录制民歌节目,在电视播放,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活动;每逢节日喜庆,各村特邀民歌手赛歌助兴;有些村民办婚事时仍保留着唱歌拜棚口的习俗;新会小鸟天堂还聘请了大鳌有名的民歌手参加“水上婚礼”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