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
梁思永(1904-1954年),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生于澳门,在日本长大,曾在日本神户华侨学校读书。1913年随父母回国, 后入新华、清华学堂。1923年在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 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 曾参加印第安人古遗址发掘工作,对东亚考古学问题特别注意研究。
1927年7月,梁回国观察夏县考古情况, 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聘任为助教;同时, 整理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史前遗址陶片,写成英文专刊。
1928年8月,梁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 曾参加阿尔弗雷德吉达领导的美国西南地区佩科遗址的发掘,取得野外考古的经验。
1930年夏,梁在哈佛大学毕业,获得考古硕士学位。 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编辑员,参加考古组工作。是年秋,参加黑龙江发掘昂昂溪遗址和查获热河不干庙等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大批陶片、石器遗物。
1931年春,梁参加安阳殷墟第四次发掘,发掘小屯及后岗, 发现“三叠层”遗存现象。秋, 又参加山东历域龙山镇城子崖第二次发掘。结束后又赴安阳参加殷墟第五次发掘, 同时继续发掘后岗,第一次发现仰韶、龙山、殷墟遗址前后相继的地层。1934年秋, 主持安阳殷墟第十次发掘,发掘侯家庄西北冈殷代陵墓,发现大墓 10座、小墓1000余座,出土石器用具千余件, 确认侯家庄是小屯殷都的墓葬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梁随机关南撤, 最后入四川南溪李庄板栗坳,带病整理历次发掘资料和标本。1941年患病休养, 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重庆医院截去7根肋骨。 后回北平继续休养。
建国后,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 梁任副所长,经常扶病主持研究所工作的指导田野发掘工作。 他为帮助年青考古工作者,在病中撰写《殷代陶器》和《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梁思永1954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0岁。
主要著作有《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英文本)、《东亚考古学中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昂昂溪史前遗址》、《侯家庄报告》以及遗著《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1927年7月,梁回国观察夏县考古情况, 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聘任为助教;同时, 整理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史前遗址陶片,写成英文专刊。
1928年8月,梁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 曾参加阿尔弗雷德吉达领导的美国西南地区佩科遗址的发掘,取得野外考古的经验。
1930年夏,梁在哈佛大学毕业,获得考古硕士学位。 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编辑员,参加考古组工作。是年秋,参加黑龙江发掘昂昂溪遗址和查获热河不干庙等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大批陶片、石器遗物。
1931年春,梁参加安阳殷墟第四次发掘,发掘小屯及后岗, 发现“三叠层”遗存现象。秋, 又参加山东历域龙山镇城子崖第二次发掘。结束后又赴安阳参加殷墟第五次发掘, 同时继续发掘后岗,第一次发现仰韶、龙山、殷墟遗址前后相继的地层。1934年秋, 主持安阳殷墟第十次发掘,发掘侯家庄西北冈殷代陵墓,发现大墓 10座、小墓1000余座,出土石器用具千余件, 确认侯家庄是小屯殷都的墓葬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梁随机关南撤, 最后入四川南溪李庄板栗坳,带病整理历次发掘资料和标本。1941年患病休养, 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重庆医院截去7根肋骨。 后回北平继续休养。
建国后,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 梁任副所长,经常扶病主持研究所工作的指导田野发掘工作。 他为帮助年青考古工作者,在病中撰写《殷代陶器》和《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梁思永1954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0岁。
主要著作有《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英文本)、《东亚考古学中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昂昂溪史前遗址》、《侯家庄报告》以及遗著《梁思永考古论文集》。